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兑奖窗口来了位特殊的老人——63岁的牧民朝克图攥着张皱巴巴的“彩票”,手冻得通红还笑着说:“我儿子送的,刮出一等奖,十万块!”可工作人员接过彩票只扫了一眼,就轻声告诉他:“大叔,这是整蛊道具,不是真彩票。”

朝克图的儿子苏木杰在锡林浩特打工,上周刷短视频时看到“整蛊彩票”的链接,觉得“能逗爸爸开心”,花15块钱买了两张。朝克图拿到时正蹲在草场上喂牛,刮开覆盖膜看到“一等奖 100000元”的红字,差点把手里的料桶摔了:“活了半辈子,头回中这么大的奖!”他把彩票翻来覆去看了三遍,却没注意票背右下角那行比蚂蚁还小的浅灰色字——“此为娱乐道具 不具备兑奖功能”。

第二天凌晨四点,朝克图裹着羊皮袄出门,坐了三个半小时火车到呼和浩特。等他排到兑奖窗口,工作人员摸了摸彩票的纸质就摇头:“正品即开彩用的是防伪纸,摸起来有颗粒感,还能透过紫外线灯看到‘中国体育彩票’的荧光标。您这张纸跟A4纸一样滑,二维码扫出来是个消消乐游戏,肯定是假的。”

朝克图当场愣在原地,掏出手机给儿子打电话:“你买的啥‘彩票’?人家说这是玩具!”电话那头的苏木杰急得直跺脚:“我哪知道他会当真啊,我就是觉得好玩!”

其实,朝克图不是第一个“上当”的人。体彩中心工作人员说,近一个月已经接到5起类似咨询:有人在地铁站门口买了20块一张的“彩票”,刮出“500元”就跑来找兑奖;还有学生把“整蛊彩票”当生日礼物送同学,结果同学家长拿着去网点闹。“这些假彩票做得太像了,中奖区域跟正品几乎一样,就是防伪标记全是假的——有的连二维码都是用修图软件做的。”

更让人担心的是,“整蛊彩票”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:电商平台上搜“整蛊彩票”,能跳出上百个链接,有的商家还标注“逼真中奖效果”“聚会必备”;线下的地下通道、夜市摊也有卖,老板拍着胸脯说“就是玩个乐子,不会有人当真”。可“乐子”一旦越界,就是违法。

民警介绍,根据《彩票管理条例》第二十七条,伪造、变造彩票或者使用伪造、变造的彩票兑奖的,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;构成犯罪的,还要追究刑事责任。就算是“无心之失”,只要拿着仿造彩票去兑奖,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。

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,网友们的议论分成了几派:有人替朝克图委屈,“老人哪懂什么‘整蛊’,孩子也太没分寸了”;有人骂商家“缺德”,“明明知道这种道具会误导人,还公然卖”;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:“我之前也差点信了朋友送的‘整蛊彩票’,幸亏多看了一眼背面——现在的‘玩笑’,真得掰开了看。”

体彩中心的工作人员最近在社区做了好几场“防伪科普”,教大家认正品彩票的“身份证”:“真彩票的热敏油墨用手一擦会变色,二维码扫出来是官方兑奖页面,还有隐形的荧光标记——要是拿不准,直接去网点问,别自己瞎琢磨。”

朝克图后来拿着那张“整蛊彩票”回了家,把它夹在自家的旧相册里。“以后不管啥东西,我都得先翻到背面看看。”他摸着彩票上的“一等奖”字样笑了笑,“幸亏没闹出大事,就当买了个教训。”

而这个“教训”,也给所有喜欢“玩梗”的人提了个醒:整蛊归整蛊,可别让“玩笑”变成“麻烦”——毕竟,不是所有人都能分清“道具”和“真实”的边界。

牧民信了整蛊彩票坐火车去兑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