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11点多,不少江苏足球迷的手机突然震了——红星新闻从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组委会拿到了2025赛季苏超的最终射手榜,这份“前锋们的年度成绩单”刚一曝光,微信群里就炸了锅。
“张磊这赛季居然进了18个?上赛季他才8个,我记得去年他还在我们公司楼下的野球场踢后卫呢!”家住南京建邺的老球迷王哥在群里发了条语音,语气里全是意外;另一边,刚上大二的小吴盯着榜单里“陈阳”的名字翻来覆去看:“这个19岁的小将是谁啊?居然力压几个老大哥排第三?不会是哪个职业队下放的吧?”最有意思的是小区里的“足球嘴炮”老周,看到自己排在第20位,直接拍了段视频发朋友圈:“看见没?苏超射手榜有我!以后楼下踢球别嫌我老,我可是‘登过榜的人’。”
其实这份榜单的“烟火气”,早就藏在苏超的基因里——作为江苏本土最高水平的城市足球联赛,今年的16支球队里,有一半球员是平时穿西装打领带的白领,有三分之一是开餐馆的小老板,还有几个是刚毕业的研究生。30轮联赛,他们要挤着周末的时间踢,有时候上午刚陪孩子上完兴趣班,下午就得赶去球场;有时候加班到八点,还得打车去客场——能在这样的联赛里进球,每一个都得“拼尽全力”。
有人说,射手榜是“前锋的勋章”,但对苏超的球员来说,它更像“生活的注脚”:张磊的18个球,是他每天下班后在小区球场加练的200次射门;陈阳的15个球,是他放弃了暑假旅游,跟着教练练了整整两个月的门前抢点;老周的3个球,是他跟儿子打赌“进一个球就陪你拼乐高”的动力。
说到底,这份射手榜里没有“巨星”,只有一群“爱踢球的普通人”——他们踢的不是职业联赛,是对足球的热爱;拼的不是奖金,是“能在球场上多跑两圈”的快乐;争的不是名次,是“给生活留一点热血”的坚持。
凌晨1点,群里的讨论还没停,有人发了张截图:“看,张磊在朋友圈说‘明年要冲20个’,陈阳回复‘我等着跟你抢金靴’,老周居然说‘我要进5个’。”底下跟着一串哈哈笑的表情,可谁都知道,这份“未完成的约定”,才是苏超最动人的地方——毕竟,足球最棒的从来不是“拿到第一”,而是“明年还能一起踢”。
今晚的风里,好像已经飘着明年的球场哨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