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5日晚的东京国际电影节颁奖礼现场,当主持人念出“最佳男演员”获奖者是王传君时,镜头里的他先是愣了两秒,随后站起身弯腰鞠躬,接过奖杯的手有点抖。台上的他说得很慢:“我是个配得感很低的人,总躲在团队角落,没想到这么大的奖会落在我身上。”
这句话让很多观众想起十年前《爱情公寓》里那个蹦跶着喊“切腹自尽”的关谷神奇——那个搞笑到让人大笑的漫画家,怎么就变成了站在国际领奖台上的影帝?而就在半个月前,他主演的《春树》还因为“奖项分配”的传闻闹得满城风雨。
争议的真相:我们误会了国际电影节的“奖规则”当时有网友质疑,《春树》是“大女主戏”,王传君的戏份不如女配刘丹,却传出要拿最佳男演员的消息。女主角白百何一条“还能这么操作”的微博,更是让猜测发酵——难道奖项是“内定”?但业内很快站出来澄清:国际电影节从没有“一部电影不能拿多个奖”的潜规则。
2019年王景春、咏梅凭《地久天长》包揽柏林影帝影后,2010年《观音山》拿下东京最佳女主和艺术贡献奖;就连今年东京的最佳女演员,都是福地桃子和河濑直美“双黄蛋”——电影节要的是“每个好角色都被看见”,不是“按戏份多少排座位”。所以当王传君和导演张律同时拿奖时,争议其实就有了答案:《春树》里的每个角色都够好,而冬冬(王传君饰)的“不显眼”,恰恰是最戳人的。
从关谷到冬冬:他用“胆小”熬出了演技王传君的冬冬,是《春树》里最“普通”的角色——一个从外地来成都的青年,站在春熙路的人群里,眼睛里全是“找不到根”的慌乱;跟春树(白百何饰)聊天时,声音轻得像怕惊碎什么。这种“普通人的孤独”,让很多蓉漂、北漂的观众想起自己。
但这份“普通”,是他用十年“熬”出来的。《我不是药神》里的吕受益,他为了演好绝症病人,两个月瘦了20斤,拍吃包子戏时连吃44个,最后吐到胃痉挛;《孤注一掷》里的陆秉坤,他把“表面斯文、内心狠辣”的子演到极致,有观众说“看见他就想起现实里的坏人,恨得牙痒”。这次的冬冬,是他最“藏”的角色,但恰恰是这种“藏”,让评委看见了他的功力:没有夸张的表情,没有用力的台词,却把“小人物的迷茫”刻进了观众心里。
张律的“电影观”:好演员从来不会被埋没导演张律说过:“电影节是鼓励电影人的场域,得奖不是唯一标准,但好演员一定会被看见。”而王传君的“胆小”,其实是对演技的敬畏——他从不敢“吃老本”,每演一个角色就“扒一层皮”:从喜剧到悲剧,从正派到反派,再到拿影帝的文艺片,他用十年打破了“喜剧演员”的标签。
颁奖礼结束后,有记者问他“拿到影帝最想感谢谁”,他说:“感谢白百何和刘丹,她们的高光照亮了我。”但其实,照亮他的不是别人,是他自己的“胆小”——对演技的胆小,对角色的敬畏,对观众的真诚。就像他说的:“我胆子很小,但我敢拼演技。”
好演员的“奖”,从来都是演出来的《春树》的争议,说到底是大家对“好演员该得什么奖”的讨论,但东京电影节的结果告诉我们:好演员,不管戏份多少,不管角色大小,都会被看见。王传君的十年,是“胆小”的十年,也是“勇敢”的十年——他敢放弃“关谷”的流量,敢挑战“不讨喜”的角色,敢用“笨办法”磨演技。
当他站在东京的领奖台上,手里的奖杯不是“运气”,是他用十年的“胆小”换回来的——对演技的敬畏,对角色的真诚,对观众的负责。而这,大概就是一个演员最珍贵的“奖”。
就像王传君说的:“我还是那个躲在角落的人,但我敢站在镜头前,演好每一个角色。”这句话,就是他从关谷到影帝的全部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