拥有千万粉丝的心理作家武志红,曾在节目里坦诚过一段“黑暗往事”——研究生时因失恋陷入重度抑郁,情绪低落到连话都不想说,思维慢得像生锈的齿轮,甚至因学分不够延迟毕业。最严重时,他多次站在楼顶边缘,“觉得活着没意义”。但他没选择“对抗”,反而“躺”在抑郁里整整2年,突然某天清晨醒来,“心里像有什么东西通了”:“原本拧巴的情绪河流,一下子顺畅了,连看电影都能看懂里面的每一层人性。”
这段“躺平疗愈”的经历,让不少抑郁症患者动了“效仿”的念头:“连武志红都能躺好,我是不是也能试试?”但精神科专家何日辉却提醒:“武志红的‘成功’,藏着3个‘不可复制的前提’,大部分患者学不来。”
1、“躺平”不是“摆烂”,是有专业支撑的“自我观察”武志红的“躺”,从来不是“破罐子破摔”。作为北大临床心理学研究生,他在“躺”的时候,其实在做一件事——带着觉察的自我观察。
他会在情绪低落时,拿笔记录自己的感受:“比如想起前女友时,胸口像压了块石头,我不会骂自己‘没用’,反而会问‘这种闷痛,是不是在提醒我还没接受失去?’”这种“抽离式观察”,其实是心理学里的“正念疗法”——不评判情绪,只“看见”它。
更关键的是,他用精神分析理论“拆解”了自己的原生家庭。当时他正沉迷精神分析,慢慢意识到:“我的抑郁不是我的错,是父母的情绪传染——母亲的抱怨、父亲的轻生,这些都不是我该承担的。”这种“顿悟”像一把钥匙,帮他从“全内归因”(都是我不好)里走出来,反而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:“后来我写文章、说话,都能精准戳中别人的‘情绪点’。”
2、原生家庭的“物理隔离”,很多患者没条件武志红的康复,还藏着“环境优势”。他读研时已经离开家,不用每天面对母亲的抱怨和父亲的低落。“对抑郁症患者来说,脱离‘情绪刺激源’是关键,”何日辉说,“但很多青少年患者做不到——他们还在上学,天天跟父母住一起,母亲的一句‘你怎么这么没用’,就能把刚建立的信心打垮。”
曾有位患者家属告诉何日辉,孩子休学后在家“躺平”了10年,“看着同学毕业、工作,他更自卑,连门都不敢出”。武志红的“隔离”,其实是“给情绪留了缓冲空间”,但大部分患者没这个条件。
3、事业成就感,是“康复的加固剂”武志红走出抑郁后,事业迎来巅峰——写《家为何伤人》、做演讲、涨粉千万。这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成了他的“心理支撑”。“抑郁症患者最怕‘自我价值感丧失’,”何日辉解释,“武志红通过工作证明了自己,这种成就感能抵消抑郁的‘无力感’。但很多患者没这个条件:青少年还在上学,成绩下滑只会更自卑;成年人失业在家,看着同龄人进步,只会更焦虑。”
其实,武志红的经历,本质上是“用专业知识与抑郁和解”,而不是“躺平等着好”。他后来在文章里写:“如果我只是纯躺平,可能早就废了——我是用心理学‘救’了自己。”
对患者来说,与其盲目效仿“躺平”,不如找适合自己的“小步康复法”:比如青少年可以先从“每天出门走10分钟”开始,成年人可以找一份“能带来小成就感”的兼职,再结合专业心理咨询。
“每个抑郁症患者的‘心灵陷阱’都不一样,”何日辉最后提醒,“武志红的方法是他的‘钥匙’,但你的‘钥匙’,可能在更具体的地方——比如一次和朋友的深谈,一次能让你专注的手工,或者一个懂你的医生。”
毕竟,治愈从来不是“躺平等着好”,而是“找到属于自己的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