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了50年的老药生产流程,居然藏着个“超级细菌杀手”?11月9日,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与英国华威大学的联合研究,把药物合成里的“中间步骤”推上了公众视野。
故事得从常用抗生素次甲霉素A说起——这种从上世纪70年代就投入使用的“老药”,合成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“前次甲霉素C内酯”的中间体。50年来,它一直是个“隐形人”:完成合成次甲霉素A的任务后,就被当作“过程产物”搁置一旁。直到这次,研究人员突然“多问了一句”:“既然它是抗生素的合成原料,说不定本身也有抗菌能力?”
这一测,结果让所有人眼前一亮: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(MRSA)、耐万古霉素肠球菌(VRE)这些让医生“头痛”的超级细菌,这种中间体的杀伤力比原药次甲霉素A高出100倍以上!“相当于原本要100片次甲霉素A才能抑制的细菌,现在1片中间体就能解决问题。”研究负责人、莫纳什大学教授格雷格·查利斯打了个通俗的比方。
消息传开后,网友和医学界反应截然不同。有网友调侃:“这就像煮饺子时发现,饺子汤比饺子还鲜——谁能想到‘中间步骤’藏着宝?”但重庆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张医生的看法更冷静:“实验室结果好是好,但要变成临床用药,还得闯过动物实验、临床试验、产业化这几关,最少也要5到10年。”不过他也承认:“这个发现的意义不在‘马上能用’,而在‘换了个思路’——以前大家找新抗生素,总盯着土壤里的细菌、海里的微生物,现在居然能从老药的‘合成过程’里挖潜力,等于给科学家多开了一扇窗。”
其实,超级细菌的威胁早就在“逼近”。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有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,预计到2050年,这个数字可能会涨到1000万——比当前癌症死亡人数还多。所以当“能杀超级细菌的中间体”出现时,才会让这么多人兴奋。
查利斯教授说,接下来他们会重点研究这种中间体的“杀毒机制”:“它是怎么突破超级细菌的‘耐药屏障’的?能不能通过结构改造,让它更稳定、更安全?”而网友们已经开始畅想:“要是以后能用上这种‘中间体抗生素’,再也不用怕伤口感染治不好了!”
科学里的“意外之喜”,往往藏在“多走一步”的好奇里。就像这次的前次甲霉素C内酯,当了50年的“背景板”,终于在研究人员的“打破常规”中,变成了对抗超级细菌的“潜力股”。而这也印证了一句话:有时候,别光盯着“终点”,“路上的意外”说不定就是最珍贵的收获。